河南信阳一学校组织学生集体砸手机的事引发网友热议,校方回应就砸了2个学生的手机,是配合家长要求,学生也赞成。 按照校方的回应,这看起来似乎是家校共育的内部行为,外人无从干涉。但这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内部行为,就对了吗?
学校组织学生集体砸手机的初衷是为了警示孩子,担心孩子沉迷于手机,这本无可厚非,但教育孩子不能过于偏激、一刀切。孩子对于某样自己喜欢的东西付诸过多的时间,家长就将其销毁断绝其来往,那如果孩子将来很喜欢某个人,那作为父母是否可以考虑将人消灭呢?这显然是不可能且十分荒谬的。而且此时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开始觉醒,叛逆的心理时常会出现,大人越是用偏激的一刀切行为去反对孩子,孩子越可能会顶撞父母,甚至作出忤逆父母的举动。校方的所说的“孩子赞同”也还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孩子是否是真正地赞同,家长和校方有没有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些我们尚不知情。但可以肯定的是,家长和学校简单粗暴地让孩子砸手机,不仅很难让孩子真正地与割裂手机,反而可能激起孩子的反叛心理,造成紧张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手机不是原罪,将孩子沉迷手机归咎于工具、让孩子集体砸手机是“手机有害论”在作怪。在现实生活不乏一些孩子每天都用手机“玩”手机,但学习成绩依然名列前茅,原因在于孩子利用手机的时间与用途不同。这些孩子利用手机只是简单娱乐,不会花过多的时间,或者只是为了查找某个知识点、信息,手机并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手机不是原罪,反而就拓展知识、查找数据、与外界交流的通讯工具。对于那些持“手机有害论”观念的人也是一项例证。
那为何有的孩子会沉迷游戏呢?这就得从家长、学校以及整个时代社会寻找原因。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沉迷手机有很大一部分责任在父母——父母由于工作忙,缺少对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与引导;家长为了释放压力而在孩子面前树立起玩手机的榜样;紧张、矛盾的家庭关系让孩子试图从手机中寻找慰藉……这些都是促使孩子沉迷手机的根本原因。而学校教育又在孩子沉迷手机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为了让孩子能够获得高分,学校尽量地减少孩子娱乐的时间,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但劳逸结合是我们都知道的常识,长时间的学习也会让孩子感到厌倦,在缺少娱乐活动和方式的情况下,孩子只能选择与手机作伴。再往大点说,便到了时代社会层面,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手机普及、数字爆炸已经是常态,手机里的微博微信让你眼花缭乱,快手抖音让你乐不可支,英雄联盟、王者荣耀等你方战罢我登场……手机虽小,但是容纳与联系的东西很多,有时连大人都会沉迷手机、成为低头族,更何况好奇心强自制力差的孩子呢?
孩子沉迷于手机的问题存在已久,且原因复杂,不是砸个手机就能彻底根除的事。要想彻底解决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需要家长、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努力,三管齐下,慢慢地引导教育孩子,健康上网。
文/凌彩梅(中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