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待手机的态度,暴露了你的人生态度

摘 要

  作者:怪怪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 周末前天晚上熬夜追剧,第二天醒来一睁眼已经10点多,躺在床上刷刷微博热榜、朋友圈,顺便点一份外卖。 一边吃外

作者:怪怪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


周末前天晚上熬夜追剧,第二天醒来一睁眼已经10点多,躺在床上刷刷微博热榜、朋友圈,顺便点一份外卖。


一边吃外卖,一边看综艺,一晃下午两三点了。


想要做做家务又懒得动,干脆瘫倒在沙发上继续刷着短视频。眼睛越来越酸,手机越来越烫,可就是舍不得放下。


这时候,看看窗外,天色将晚,才发现自己又虚度了一天,不免感到一阵短暂的空虚。


然而第二天,照旧会这样重复。


也许,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在支配手机,而是手机在“支配”着你我。


屏幕正在剥夺我们的快乐


1995年,美国战略学家布热金斯基在旧金山一个集结了500名全球政治和经济精英的会议上,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奶头乐理论”。


他认为,随着生产力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将不断加剧。


世界上80%的财富将会掌握在另外20%的精英手中。


为了安抚这些“平庸的大多数”,方法之一就是让人们沉迷于消遣娱乐之中。享受产品带来的感官刺激,从而转移注意力、弱化竞争意识。


这个来自25年前的理论,如今看来,不禁令人“细思极恐”。


它似乎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当大多数人沉迷于电子屏幕带来的快感时,真正的精英分子却在埋头于学业和事业。


于是,两者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但因为各种各样得以消遣的娱乐八卦、搞笑视频和令人上头的游戏的存在,使大多数人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入了“奶头乐理论”的陷阱之中。


然而,真正的精英阶层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频率又是怎样的呢?从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就可以窥探一二。


2010年,ipad刚发布时,《纽约时报》的记者在采访史蒂芬·乔布斯时,无意间说了一句"您的孩子一定也很喜欢ipad吧。"


没想到,史蒂芬却说:“他们还没用过呢,在家里,我们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是不是很令人吃惊?


无独有偶,在硅谷附近的一所学校,学生们在八年级以前都不会使用任何电子屏幕,而这所学校里75%的家长都是互联网企业的技术高管。


这不禁令人思考,电子屏幕究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时间的浪费、大量信息带来的“消化不良”、沉醉于爆米花娱乐的短暂快感和长久空虚…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无法掌控时间和生活的焦虑感。


当我们愉快地吮吸着“奶头”时,屏幕正在剥夺我们感知快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有看到搞笑视频,我们才会舒展眉眼、哈哈大笑,却对生活中的乐趣变得麻木和抗拒;


我们很容易被媒体和舆论风向来操控自己的价值判断,渐渐变得人云亦云;


甚至,很难放下手机专心去做一件事,哪怕仅仅是去趟卫生间。


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我们似乎都忘了,手机只是一个工具,并不是我们的生活。它的出现是为了使生活更便捷,可如今却成了“收割”生活的“头号玩家”。


真正毁掉你的,是懒惰和放纵


学弟小江去年考研的时候,每天都会去图书馆打卡,六点半出门,一直呆到晚上十点钟闭馆才回到宿舍。


在舍友们眼里,小江这么拼,一定能成功考研上岸的。


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临考的前几天,小江突然决定要放弃这场考试。


原来,早出晚归的他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每天早上背完单词、做完一卷高数题后,小江就会觉得有些疲乏。


这时候,手机突然跳出了他最喜欢的节目更新通知、各种app的有趣推荐,便忍不住点开,不知不觉一个小时就晃过去了。


那时候,小江每天会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今日学习计划,看起来做得十分漂亮细致。可实际上,当中罗列的任务很少能全部打卡完成。


每当玩手机的时候,小江就会想:“偶尔放松一下也没什么,劳逸结合嘛,明天再补上就好了。”


结果,未完成的学习任务越堆越多,这种“低效”的学习模式导致小江在最后关头心里没底,而选择放弃。


每当提到这段经历,小江总会感慨地说“早知道把手机丢在宿舍,背上包直接出门就好了。”


是啊,永远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意志力和自律性。


真正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手机,而是他的放纵与懒惰。


最近几个月,我经常会去离家不远的一间咖啡馆写稿。从上周一开始,我决定做一次“不带手机挑战”。


结果那天,我在一个半小时内就很顺畅地完成了一篇文章的初稿。并且写好了下一篇文章的框架、列出了一周的采购清单和读书计划。


要知道,这些事儿原本会耗费我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


走出咖啡馆,我感到一种异常久违的成就感。


原来,放下手机,我可以完成这么多事。


想想自己平时在写稿时,动不动就会拿起手机回复消息、看到跳出来的推送就忍不住点开,无意中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而不自知。


当我选择将手机留在家里,我才意识到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消息需要即时回复,也没必要对每一条新闻都了然于胸。


手机带给我们的,只是一种“即时满足”的快感,可真正的成功往往都是“延迟满足”。


在生活中,不乏像小江一样的人,他们渴望变得更优秀却又难以忍受枯燥的学习过程,于是转而选择沉迷于享受“即时的”快乐之中。


殊不知,如梵高所说:“创造美好的代价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欢乐。”


忍受不了疼痛,就永远不会感受到成功的巨大幸福感,也不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更何况,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只不过是让你咬咬牙,放弃屏幕带来的无用“快感”呢?


学会拒绝诱惑


还记得央视《是真的吗》节目曾采访过清华大学力学专家高云峰,他专门设计了一套人体模型用来模拟脊椎承受的力量。


实验结果令人震惊:当低头族低头30度时,脊椎承受的重量是18公斤,45度时则是22公斤。


也就是说,当你在地铁上低头看了半小时手机,相当于脖子上挂了两个西瓜的重量,可想而知对脊椎的伤害程度。


为什么许多人明知刷手机的危害,却还是抵挡不了诱惑呢?


曾经,我也会日常厌恶自己。


为什么就我这么咸鱼?别人的自媒体账号都可以做到勤劳日更,我却一周才能更两三次?


为什么别的小姐姐可以每天坚持去健身房打卡,我却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


不得不承认的是,难以抵抗诱惑其实是人的天性。


想要提高自制力也不是空喊两句口号、写下日程表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摸索一些适用于自己、能够长期坚持下来的小技巧。


和大家分享几个我认为很实用的小方法:


1. 明确学习区和放松区


明确在什么样的特定场合中,需要强制性地让手机远离自己的视线,比如说饭桌、床上或书房里。


因为人的身体是有记忆的,当你在一个地方养成了学习和专注的习惯之后,就会惯性地继续下去。


同样的,如果你一直在同一个地方玩手机,很大概率下一次你还会继续在这个地方玩手机。


2. 设立奖惩机制


列出自己想要培养的正面行为,比如读书、运动、早睡早起等,以一周为单位设立奖惩机制。


比如说,如果这周每天都完成了坚持读书一小时,就奖励自己一顿火锅,反之就从余额里扣除一定金额存到心愿基金里。


同样的,罗列出自己想要改掉的负面行为,比如边吃饭边看视频、玩游戏超过一小时等,并设定相应的惩罚方式。


最好可以找到一个小伙伴,能够互相监督,时刻鞭策自己。


3. 卸载那些自己容易上瘾的app


想想自己平时一打开就停不下来的软件有哪些?


静下心来,思考它们究竟带给自己哪些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除了“快感”之外,别无其他的收获。那就请果断告别这个正在操控你生活的“毒奶头”吧。


拥抱真实生活中的快乐


放下手机,打开那本一直想读的书,徜徉在曼妙的文字和伟大的思想之中。


放下手机,约会时记得凝视恋人的眼睛,和ta聊一聊最近的趣事或烦恼。


放下手机,陪孩子一起去逛逛博物馆、读绘本、做手工;


走进厨房给妈妈打打下手,陪着老爸一起散散步。


我们活着,是为了尽情地感知周遭鲜活的世界,让所爱之人感受到我们的爱与陪伴,让自己在纷杂的世事和浪潮中保持独立冷静的思考。


别再被冷冰冰的屏幕掌控,从麻木和冷漠之中挣脱出来吧!


你会欣喜地发现:真实生活中的快乐,才是踏踏实实、真正的快乐。


怪怪,星河滚烫,书中自有理想,重度文字爱好者。本文首发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与君悦读


我老公985博、我985硕,我们儿子是学渣,但我为他感到骄傲!(写给天下父母)


明星们的这些爆款金句,如果换成曹雪芹来说...


广州最牛钉子户“翻车”:为什么要远离那些太过精明的人?


当你接到诈骗电话:


「张玉环杀人案」改判后,我们都忽略了一个人……


你的活动


意气风发,报名阅马!


赠书|2020高考状元出炉:优秀的家长,都在培养孩子这项能力


赠书|一套书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赠书|日本青年导师给年轻人的100个工作基本法


赠书|很多转机,都发生在最糟糕的时刻


遇见合图


不只是遇见温暖


遇见你


不只是遇见你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