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为王的当下,手机应用软件必须保证用户的数量和活度,才能使商业利益达到最大化。这里的用户活度指的就是用户使用这款应用软件的频率,时长。这两个指标能直观的表示手机应用软件对用户的粘附程度。
用户在固定时间段内使用软件的频率很高并且单次时长很长,就说明这款应用软件非常贴合用户的喜好或需求,使用户愿意花费较多的时间使用这款应用。很多手机用户在使用某款应用软件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明明刚刚关闭这个应用软件几秒钟,然后不自觉的又拿起手机,习惯式的又打开这个应用。这不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动作,而是下意识的去完成。或是已经较长时间的使用某个应用,但仍然还在下意识的去刷新,查看新的推送内容。是什么原因让用户对这些手机应用欲罢不能的呢?
其实就是手机应用根据自身内部算法,根据用户的个人兴趣,爱好,需求进行内容精准推送。手机应用的算法相对是固定的,算法通俗讲就是公式。不同的只是用户的个人信息。因为每个用户都是独立的IP,精准推送需要把个人信息放入这个固定的公式中,从而求得个体用户的喜好内容。
如何做到推送用户最喜爱的内容,让你欲罢不能呢?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手机应用增强用户粘度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第一,算法。因为这是一种固定模式下的持续优化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动态的静态平衡公式。算法的最优设计可以最大程度的过滤掉对用户的无效信息。第二,个人信息。精准的个人信息能让手机应用精准分析每个独立IP的需求。获得个人信息越精准,那么代入算法后,我们求得的值也就越接近用户最需要的。最优的算法,最精准的个人信息就是让你欲罢不能,增强用户粘附度的最主要因素。
算法是需要研发人员,设立最优的层级筛选过滤模型,进而不断优化,很多手机应用的算法模型类似。而个人信息的更优精准获取,就涉及到个人信息的泄露。手机应用软件追求的是对客户的无限粘附,从而要求无限获取个人用户信息,追求的是用户信息的完全透明这与个人信息安全有先天矛盾。8月15日,周鸿祎在《ISC夜谈》上表示,有的软件会打开用户的摄像头,或打开麦克风录音。从中找一些关键词,来试图匹配用户第二天的兴趣爱好。他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在采集用户数据时,用户应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从这方面来讲,手机应用的用户超强粘附其实是对用户的个人信息精准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