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却集体掏出手机在上面点击——原来,他们是通过手机上的校园信息平台进行答题,而他们的答题结果很快就显示在大屏幕上,老师找出错误率较高的、学生们共性的问题进行解答,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
这是杨浦区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一年级的一节地理课,在12月30日信息技术赋能创智教育——杨浦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及“在线教育创新应用项目区域”建设启动会议上,学校地理教研组组长吴祺老师带领高一人工智能创新班的学生进行了课程展示。
走进课堂的小编发现,这堂地理课除了使用校园信息平台进行答题外,还引用了另外一项信息技术——Pad。在教室里的另外一块大屏幕上显示了www.windy.com平台的实时气象信息,老师每讲到一个地理位置,学生就可以在手中的pad上同时查阅。小编也掏出手机输入网页信息,可以与老师同步查询,在教室里就打破了物理空间的界限,让地理课变得更加生动、贴近现实。
同样听了这节课的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这节关于酸雨形成的地理课,引入了化学、物理、地方经济发展等学科的知识,还涉及《巴黎协定》这样的政治知识,让我们看到,正是因为信息技术的支撑,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跨学科、跨理念的学习。”
在校园使用手机会不会影响学习?人工智能创新班的张以恒同学告诉小编,手机的使用,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向学校提出申请,并遵守契约精神,“像在地理课上,手机的使用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地理知识,课前我也用手机在网上搜索相关知识进行预习,有问题导向,让我们在学习上变得更加主动。”
另外一位同学梁奕然则认为,学校的校园信息平台会搜集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进行数据分析,辅助错题整理、课程选择,还有微视频辅导,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此次“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室”及“在线教育创新应用项目区域”建设的启动,也表明杨浦区将依照“聚焦四大重点,依托三个平台,区校联动”的工作思路,结合“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需求,开展“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及“在线教育创新应用项目区域”建设。
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索技术融入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以学科育人为主目标,加强资源整合的信息化环境建设;以数据分析为主支撑,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精准教学评价;以技术应用为主渠道,提升面向未来的师生信息素养。
启动仪式现场
未来学校
建成后的学校是什么样?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也在现场进行了展示。校长李鸿娟介绍说,一年后的复旦二附校,在学校正大厅,我们可以看到三维“校园文化墙”,墙内一张张通过人工智能捕捉到的师生笑脸,向我们传递着他们对校园、对学习、对工作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让整个大厅充满温度。
校园中的互动机器人是复旦二附校AI智能课程的一部分,课程中师生共同编写机器人的功能代码,让机器人为全校师生服务。互动机器人不仅提供参观导引、答疑解惑、安全巡视等功能,同时也是AI课程的师生智慧、创意成果的展示平台。
散布在两个校区不同楼层中的AI信息服务点不仅汇集学习、提问、答疑等服务功能,而且桌面机器人的AI智慧眼可以自动识别与机器人进行交互的同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轨迹,绘制数字画像,采用AI语音实时交互,智能推送学习资源,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楼的“知识闯关墙”,采用人脸识别索引,学生在墙面前跳一跳,拍一拍,就能参与花样答题,还能与同学们一起多人PK。实时更新的积分排行榜,让学习充满乐趣。题目下方会标注出题人,以此激励更多师生参与题库共建。
电子班牌、机器人、信息服务点与“知识闯关墙”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丰富学习方式,在校园中形成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沉浸式智能学习环境。同时,线下实体学习环境与线上学习空间的相互联动,给老师们的教学也带来新的思路,促进教师进一步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创智”是杨浦城市发展的标志,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持续推进,为杨浦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契机。杨浦区也将按照“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与“在线教育应用创新项目区域”的建设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促进教与学模式变革,为创智教育赋能,进一步提高区域教育质量,加快实现杨浦教育现代化。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永智、杨浦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浩、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信息化工作处处长李海伟、杨浦区教育局局长卜健、杨浦区教育学院院长周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顾小清、上海市电化教育馆副馆长叶波等参加了当天的活动。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